欢迎访问云开·全站appkaiyun
发布时间:2024-09-19 点此:1365次
主持人的话:
根据《新闻词典》的解释,战地记者是被派去报道战争的记者。战地记者是现代报纸与战争结合的产物。回顾16世纪以来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战地记者活跃在战场上。
这是中国战地记者的声音——以范长江、孟秋江、陆毅为代表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奔赴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记录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珍贵历史。在剑桥读硕士的萧乾,二战期间曾奔赴惨烈的西欧战场,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把欧洲的战事消息传递到中国。在朝鲜战场,中国战地记者跟随抗美援朝部队跨越鸭绿江,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中朝军民在战争中不屈的意志。魏伟的战地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脍炙人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内容、渠道、平台、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战地报道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灵活、便捷。但任何一种战争方式,都需要军人展现血性、做好死亡的准备;任何一种战地报道形式,都离不开战地记者勇往直前、生死与共的勇气。新时代的军事记者该如何继承老一辈记者的优良传统,又该如何面对军人和记者双重身份的责任?为此,我们邀请了数位军事记者,结合他们的采访实践和对战地报道的感悟,对融合媒体环境下战地报道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主持人:吕俊平
战地记者的成长路径解析
摘要:战地记者是军事新闻工作者中的“特种部队”,通过分析考察国内外著名战地记者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点,如: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怕牺牲的精神、过硬的业务能力、全球化的视野和理念、强烈的战斗意识、细致深入的观察力。
关键词:战地记者;成长轨迹;探讨与分析
“如果不能阻止战争,就告诉人们真相。”在武装冲突和战火不断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热情和毅力勇敢地走进战场,哪怕处处凶险,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把自己写的新闻报道发出去……这些人,就是值得尊敬的战地记者。
什么是战地记者?有专家学者认为:“战地记者是在战争期间,受新闻媒体派遣,深入战场、敌后或交战一方的指挥所,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采访,报道与战争有关的观察、事件、话题等的新闻工作者。”
回顾中外新闻事业辉煌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战地记者,如威廉·罗素、罗伯特·卡帕、杰克·海登、陆毅、范长江、阎武等等。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牺牲奉献的精神,冲锋在战争最前线,为世人记录了真实的战场场景,在新闻史上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把他们的新闻事业和整个人生推向了辉煌的高峰。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呢?或者说,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和素质呢?在分析、研究了中外著名战地记者的成长经历后,笔者深感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仔细了解和分析罗素、卡帕、范长江等著名战地记者的成长经历,不难看出,他们虽然性格、兴趣、意识形态、新闻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向外界报道战争进展和真实情况的强烈愿望,有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宏大志向,有立下功业、成为著名记者的理想抱负和价值取向。很难想象,如果一个记者只贪图生活的安逸、工作的稳定、物质生活的享受,当战争真正来临时,他又如何能挺身而出奔赴战场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
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国民党军队拼命围堵,妄图在长征途中将红军消灭。当时,年仅26岁的《大公报》特派记者范长江正在苦苦思考两个问题:红军的前途和命运将会如何?日军占领几座大城市后,我国西北地区必然成为抗战大后方,那里的情况又如何?他虽然知道西北地区一片混乱,危机重重,但还是毅然前往西北,翻越雪山草原,钻进原始森林,数次遇到危险,实地采访报道红军长征和西北问题,从而写出了著名的新闻文章《中国的西北角》。对此,范长江表示,记者要有志向。“志向、理想不是个人主义,这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对记者的要求和希望。如果一个记者能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努力,‘献出生命,为之献身’,也是值得的。”
著名军事记者阎武,从1946年起,先后参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边境作战等战场报道,是参加战役最多、撰写战场形势新闻和战况报道最多的新华社军事记者。他曾说:“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必须有一个志向,那就是把革命战争的历史镜头留给后人。有些东西可以事后再写,但历史镜头要亲自上战场才能看到,必须当时就写出来。”正是这样的理想和志向,激励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走在战场上采访、撰写了数百篇新闻作品,其中许多都成为著名的军事新闻文章。
勇于牺牲
战场上,子弹和导弹没有眼睛,战地记者必须深入战斗前线或核心战场,在双方枪声不断、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谁也无法保证其安全。尤其是在交战双方,一旦任何一方情绪被激发,或失去理智和控制,无差别、无限度的盲目杀戮就很容易发生。战地记者无论随军还是单独行动,都有可能成为敌方任意袭击和狂轰滥炸的对象。据悉,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的武装冲突和战争中,已有数千名战地记者丧生。仅叙利亚战争中,截至2018年,就有153名记者遇难。
面对这种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凶险环境,记者如果没有强烈的报效国家、报效人民的意识,没有向世人如实报道战争的价值追求,没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就很容易焦虑、紧张、不知所措,甚至退缩kaiyun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很难完成采访报道任务,更不可能写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战地报道。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枪声不够近。”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争和战役,包括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北非战争等。在以色列战场采访时,他的腿不幸被子弹击中。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害怕或退缩。卡帕曾说:“如果你珍惜精力和生命,不愿意付出代价,你的事业就不会有所作为。”1954年,作为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卡帕再次亲临越南战场,随法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为了更接近枪声,卡帕跟着法军车队前进。在一个停车空隙中,卡帕准备下车拍照,可刚下车,就踩到了地雷,不幸身亡。他年仅41岁。
中国著名战地记者宋大可和卡帕一样英勇无畏。抗日战争期间,宋大可参加了无数的战地报道工作。他有一句名言:不上前线,怎能拍到实战照片?泰安战役中,他随突击队奔赴蒿里山,拍摄了三名解放军战士守卫山顶孤堡、与敌对一日的战斗场景,并撰写了著名的战报《蒿里山三勇士》。1947年9月7日,在鲁西南沙土集围歼敌人的战斗中,为了如实报道战士们英勇作战的情况,宋大可不顾劝阻,毅然冲进突击营前线。就在战斗即将结束之际,一枚炸弹飞来,落在他所在的碉堡上。宋大可不幸被炸弹击中身亡。
当然,我们希望的是战地记者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各种危险中保护好自己。
必须具备全面且强大的专业能力
战地记者是军队记者队伍中耀眼的“特种兵”,享有普通记者所没有的荣誉。自然,他们在素质和能力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新闻专业性方面,战地记者要能迅速地选择采访对象,与人顺畅地交流,快速地撰写新闻稿件。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战地记者还必须具备全媒体采编能力,除了能撰写文字稿件外,还要掌握摄影、摄像、录音技术,同时利用海事卫星等通讯设备及时将稿件发送到后方。在体能要求方面,战地记者还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这是因为战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有时需要长途驾车,有时需要背着几十公斤的相机、摄像机和食物步行到采访现场,有时甚至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连水都喝不上。您也可以晚上在户外睡觉。
当然,对于战地记者来说,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能力素质是具备基本的军事专业能力素质。例如开yun体育官网入口下载安装,2002年底,五角大楼在伊拉克战争前夕启动了战地记者培训计划,这是越战以来五角大楼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战地记者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战地记者的生存能力和军事专业素质,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军事常识、弹药识别、战场急救、交战规则,以及遭遇核生化袭击时如何保护自己等。此外,美军还对记者进行了反抓捕、射击、生存技能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培训。
除短期应急训练外,军队记者要时刻做好奔赴战场的准备,平时要深入学战学战,全力掌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联合指挥、情报预警、战役战术、武器装备等知识和常识,这不仅能提高记者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也有利于战地记者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全球视野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一曾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他说:“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一切事情放在大局的尺度上衡量。有些事情单独看也许很重要,但放在大局的尺度上衡量,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同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放在大局的尺度上衡量,也许就非常重要了。”战地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有把握大局、看清大势的能力。进入复杂战场后,不仅要了解双方兵力的部署和规模,特别是了解我方官兵的战斗情况和感人事迹,还要从政治、战略、战局的角度准确把握国内外斗争形势,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仔细研究著名战地记者严武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善于把战场的微观情况和战略战局的宏观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能够看透司空见惯的战斗场面和日常军人生活,迅速把握住对报道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他的同事感慨道:“我们和他在同一个单位或战场采访,他考虑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写的报道,总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揭示得更深,有独到的见解,不能不让人敬佩。”解放战争时期,严武撰写的每一篇战地报道,虽然大多只有几百字,但内容却极其宽广,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侧面,反映出时局最本质的东西。
曾参与边境战斗采访报道的著名军事记者江永红在谈及如何做好战地报道时也认为:“到了前线,别忘了后方,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1979年我当记者的第一课就是在前线,虽然很勤奋,但写出来的稿件不好,原因就在于全是写战斗过程,缺乏思路。思路从何而来?”他仔细研究了其他记者的采访经历和作品后发现,战地记者不能简单地报道战争场面,还要知道后方的读者关心什么问题,心里有什么疑惑。只有聚焦广大受众关心的问题或话题,强化报道的思想性、针对性,才能真正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人们的广泛共鸣。
拥有激情的拼搏精神
记者常常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其实,记者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尤其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记者证并不是万能的通行证,军队官兵在密集的战斗中kaiyun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不仅没有人为你保证采访所需的吃住行,还经常会遇到被采访人不配合、拒绝采访、不审稿,甚至被粗鲁地赶走、无理盘问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战地记者来说,无论是出于新闻职业本身的要求,还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哪怕有千万种艰难险阻,也要凭借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千方百计地完成采访任务,及时报道战场上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消息。艾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说:“任何一个成功的记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都不惜流汗流血!”
被誉为“世界第一战地记者”的罗素,第一次到克里米亚战场采访时,就被官兵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扎营时,他的帐篷被扔出营外;他向军队指挥官索要物资,却遭到嘲笑;他想采访,却遭到将军的严厉盘问,将军拒绝提供任何信息……但罗素没有灰心,他历尽艰辛,深入前线观察战场、观察战况。当他看到盟军驻地士兵的状况极其恶劣时,他不顾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和盟军总司令的反感,写了一份真实、具体的现场报道。由于罗素的批判性报道,英国更换了前线指挥官,部队的装备和战斗力大大增强,英国最终赢得了战争。回国后,罗素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进行了野蛮的空袭,邵云环、许杏虎、朱英三人遇难。当时,驻南联盟的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刚刚返回使馆,刚进屋,就听见“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一片漆黑,眼前的屋顶地板塌陷了十几厘米,紧接着,第二声爆炸声响起……面对突如其来的空袭,吕岩松一时有些紧张、慌乱,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抛开人身安危,带着照相机和海事卫星冲出房间,并立即给《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打电话,告诉他使馆被炸的消息。随后他又冲进火场,拍摄了使馆被炸的照片,包括三位烈士的照片。然后他强忍悲痛,匆忙撰写有关使馆遇袭和三位烈士牺牲的新闻通讯。这是第一时间发布的独家新闻,震惊了全世界,也为我国外交和政府决策争取了宝贵时间。
战场上,很多瞬间、场景、事件都是稍纵即逝的宝贵新闻资源,能否捕捉到它们、捕捉到它们,对战地记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战地记者只有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第一时间深入新闻现场,才能看到最鲜活的场景、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捕捉到最感人的细节,才能写出独家的精彩新闻作品。
必须具备详细而深入的观察能力
如果说正义、勇敢、坚韧、奉献是一名战地记者的标准素质,那么发现、洞察、表达则是一名优秀战地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敌我殊死搏斗的战场上,参战部队众多,作战作业复杂,作战地域辽阔。战地记者或依托前线指挥部获取作战情报,或跟随主力进攻部队报道最新情况;或到战斗最激烈的战场拍摄战场风貌,或深入后方医院采访官兵先进事迹……这些都需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特别是到达采访现场后,必须细心观察采访现场,用感情去感受采访对象。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作家刘白羽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采访报道了解放东北的战斗情况。后来,他又跟随部队报道了北京、武汉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他曾写过《光照在沈阳》等新闻报道,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和肯定。在谈到观察的重要性时,他说:“参加战争后,随时随地,一句话,一个场景,一种感受,我常常在行军中停下几步,拿出小本子,匆匆记下几个字。而这些观察,这些细节,就如同流星、闪电,如果不立即捕捉,一转眼就会没了。而它们又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对我写报道有很大的帮助,常常给文章增添生动鲜明的特色。……我认为,观察事物的敏感性,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本领。”
曾写出著名新闻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伟在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他被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所感动。他细心地和战士们交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和他们深谈,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让你沉浸到他们的情绪中去,也就是让你感受得更深。”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交流、心灵的碰撞,终于让魏伟意识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最根本驱动力,就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他深有体会地说:“在现实生活中,作家有深刻的感受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感受深刻,你写出来一定会有这样的力量,人们读到也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果你感受浅,人们也会从你身上感受到浅浅的感受;如果你一点都没有感受到,那就没必要说了。”
(作者为全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副总编辑)